“RFID+”终是大梦一场?
转自RFID世界网
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磁波的传输方式来实现的,在传输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无线通信安全隐患。比如,攻击者可以通过向RFID系统发送大量难以辨认的虚假信息或错误信息,进而导致RFID系统拒绝服务或中断通信。
由于RFID标签本身成本较低且功耗有限,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处理运算能力和安全算法实现能力。通常情况下,我们所说的RFID系统的安全隐患指的是射频部分的安全隐患,包括标签、读写器、以及通信链路三个方面。
1、 标签
由于标签的成本、工艺和功耗受限,难以提供非常完善的安全模块,其数据加密方式有被破解的可能性。对于无源标签来说,比较容易遭受能耗途径的攻击。
2、 通信链路
在前端空中接口链路中,由于无线传输信号本身具有开放性,数据受到的安全威胁较大。非法用户可以通过使用非授权的读写器截取数据,可以阻塞通信信道进行拒绝服务攻击;可以假冒用户身份篡改、删除标签数据等。这一环节的安全性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点,也是研究突破的重要部分。
3、读写器
当读写器接收到标签发出的数据后,除了中间件进行数据筛选、时间过滤和管理功能外,读写器只提供用户业务接口,而不能提供让用户自行提升安全性能的接口。
对于RFID技术来说, 系统本身不但具有强大的功能、广泛的应用。而且, 随着RFID自身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, RFID技术势必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十分可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。因此,不断地研发出对RFID标签中的信息进行保护的安全手段,不但能够让RFID项目更好实施运作,也能为RFID技术的普及应用创造更好的条件。
相关问题